人類對解釋深深迷戀
所謂解釋型人才,是指“根據(jù)表面規(guī)律,作出夾層解釋,并且愛上自己的解釋”的聰明人。
“解釋型人才”生產兩樣東西:安全感和希望。盡管二者都是錯覺。
對于一個擅長解釋的人,3個最大的陷阱是:光說不練、先入為主、事后歸因。
人類是基于想象的動物。對過去的解釋,對現(xiàn)在的幻覺,和對未來的預測,大多屬于想象的范疇。
人們經常不由自主地像“解釋過去”那樣去“解釋未來”。
對于過去,統(tǒng)計比解釋重要;對于現(xiàn)在,行動比解釋重要;對于未來,信念比解釋重要。
只有當你懂得了統(tǒng)計、行動和信念時,解釋才變得重要。
梗,懸念,故事,傳奇,源自人們對因果的迷戀。藝術夸大了“解釋型人才”的能量。
對現(xiàn)實做太多解釋,就像在風景勝地花太多時間拍照而無暇欣賞。
所謂親密關系,是指你無需向他解釋。所謂自由,是指你無需向世界解釋。
當你試圖解決物理世界的問題時,解釋經常是沒用的;當你試圖解決人類世界的問題時,解釋經常有用。一個企業(yè)家要同時解決上面的兩個問題,所有他既要懂“第一性原理”,也要會解釋。
即使做出錯誤的解釋,解釋型人才也有可能賺錢并成功,這是人類社會為“解釋的多樣化”所付出的進化代價。
并非我們在解釋大自然,而是大自然在解釋我們。
假如一個“解釋型人才”勇于質疑自己的解釋,并且開放地接納他人的解釋,他就會進化成為科學家或哲學家。
關于簡潔的解釋可能會非常復雜。
牛頓為了解釋他那幾個極其簡潔的公式,甚至不得不發(fā)明了微積分。
獨立思考者不依賴他人的解釋也能前行。
假如你花了太多時間用“言語”解釋你在做的事情,說明你的事情做得還不夠好。換而言之,假如你的某個事情做得不錯,即使你自己都解釋不清,別人也會替你解釋得五彩斑斕。
對于創(chuàng)造者而言,與其浪費時間解釋自己的創(chuàng)想,不如直接做出來,然后說:看。
一個厲害的“解釋者”,心底都渴望成為一個“被解釋者”;而“被解釋者”則大多沒有類似需求。
不依賴運氣的人喜歡用運氣解釋自己的成功,憑運氣成功的人則千方百計找尋運氣之外的解釋。
我對“解釋”作出了如此多的解釋,證明了人類對解釋的深深迷戀。
▲長按掃碼,分享朋友圈
人們總是愿意為了
概率“買單”
因懶而生的勤奮,經常創(chuàng)造思想和發(fā)明;因勤奮而產生的懶,令人放棄真正的思考。
聽說某位擅長教育的家長安排好了孩子的每個“10分鐘”,我所知道的另一個爭分奪秒的故事是白羽雞從出生到成才(成為食材)只要40天。
在不確定性的商業(yè)世界里,最大的機會來自:敢賭的人和會賭的人通常不是同一個人。
概率是一種從大量看似無用的噪音中煉金的技術。
人們不愿意為“讓某事不發(fā)生”付錢,只愿意為“讓某事發(fā)生”付錢。
例如,中國80%的醫(yī)療費發(fā)生在病故前的一個月,盡管預防上多投入1元錢,治療就可減支8.5元,并節(jié)約100元搶救費。
“標題黨”盛行,是因為人們幾乎只看標題,甚至買書只看封面。
狗讓人類感知到生命不同形態(tài)的新鮮感與一致性。
游戲必須有規(guī)則邊界,方能給“無限”以意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盛行養(yǎng)門客,看似混入不少“無用之徒”,其實是為了構建“認知冗余”。基于“無用之用”的“有用之用”,更容易枝繁葉茂。
傳統(tǒng)教育最大的弊端,是通過“確定性”毀掉一個人對“不確定性”的理解。這種摧殘通常是不可逆的。
在線支付對街頭乞討是致命的摧毀,但卻催生了百倍的各類“在線乞討”。相同之處是乞討者通常比施舍者更有錢。
詩意一憋可能就淡了,屎意越憋越濃。
名校的本質,是一種高成本的智力測試系統(tǒng)。對社會而言是不合算的,對用人機構來說是合算的。
一名設計師(尤其是室內設計師)的首要價值是阻止客戶亂來。
有時候旁觀者清,有時候當局者清。前者有廣度但缺深度,后者有深度但常常迷失于廣度不足。
開竅快和開竅深是兩回事。
人們迷戀喬布斯的簡潔與追求完美,卻忘記了他本人是一個充滿了混亂(也就是隨機性)的人。脫離了隨機性的“簡潔”,就像一把無物可剪的剪刀。
天才是這樣一種人:當他們不幸掉進坑里,并奮力從中躍出時,發(fā)現(xiàn)自己來到了一個比原來地面更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