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甘愿當蟲,就不應抱怨被踐踏?!?/span>
大部分公司在招聘中層以下的職位時,大都會有“年齡在35歲以下”的要求,讓人感覺年過35歲,在人力資源市場上就突然貶值了。正是因為這種直觀的感受,讓網絡上有關“35歲危機”的話題討論從未間斷過。
有人說,35歲好像成為了一個門檻,有的人成功渡過門檻,可以緩下來松一口氣,而那些沒有成功渡過的,惶惶而不可終日,不知未來何去何從。
那些成功渡過門檻的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有沒有一些共通的經驗?
今天這篇文章,送給所有正在經歷以及即將經歷35歲危機的職場人,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fā)。以下,Enjoy:
臨近年底,又有一些公司爆出了裁員消息,其中就包括朋友所在單位。
他原本負責的是線下業(yè)務,因為公司老板要全力轉型做線上,在引進一些外部人才的同時,也裁掉了部分老員工。
雖然朋友暫時沒受到波及,可他心里沒有安全感,真是挺害怕的。
畢竟35歲這個年紀,成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有房貸、車貸、以及未來孩子的教育費用。
在資歷貶值的當下,對于自己在公司的定位,朋友沒有自信,也覺得自己沒啥進步,比不上那些新到公司的“生力軍”。
以往在談論這種話題時,我們都習慣把原因歸咎于“公司對老員工的歧視”或者是“大環(huán)境對老員工的影響”。
但這次,我想透過“失業(yè)危機”這種表象,與大家一起剖析,導致老員工不吃香的根本因素是啥?
01覺得學習浪費時間的人,直到巴掌扇到臉上才知道疼
我們對學習的漠視,是一切危機的起因。
看到這種觀點,或許你會覺得,這是扯淡。畢竟學習這件事,我們從小學就開始了,一直到大學畢業(yè)都在學習。
可問題是,在大學畢業(yè)后,很多人就停止了學習的腳步。
之前有位前輩和我分享說,她做培訓20多年,從北方做到南方,有一個深刻體會:“南方老板是花錢買知識,北方老板則是花錢買形式?!?/span>
因為南方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老板,大多都比較謙虛奮進,他們對事業(yè)的發(fā)展,有很強的好奇心,愿意接觸新的東西,愿意沉下心去學。
所以他們在參加培訓時,更像是一位學生來找老師請教知識,非常認真。
而北方老板呢,也不能說他們不好,就是對學習的勁頭,差了很多。因為他們都有屬于自己的成功經驗,過于自滿,必然會拖累學習熱情。
所以他們參加培訓時,更像是老板來視察,刷刷手機,打打盹,交錢買個心里安慰,就完事了。
身為北方人,這個觀點我也非常認同。
畢竟,對于學習的漠視,別說老板了,就連下面的經理人和員工,也都不當回事。
舉個簡單的例子,每逢有公司開展學習培訓,很多員工就總是找理由不想去,嚷嚷著自己要談客戶,要簽單。
在他們眼中,學習成了浪費時間的事。
苦口婆心勸了800遍,勉強讓他們去了,結果到地方,講師在臺上講,他們在下面嘮嗑玩手機。
公司提供的培訓不重視,指望員工能回家學習?這更是做夢。
為了遮掩“知識匱乏”這一真相,有些人還在堅持所謂“實踐出真知”,但我們每天做的事,大多都是重復性的任務。
重復實踐一個事,你能實踐出啥?
有些人還總覺得自己經驗很足,不需要學習,就能搞定很多事情。但就像德魯克所說:“如果知識不能經受住質疑并獲得發(fā)展,它就會迅速消失?!?/span>
再加上外界環(huán)境變化那么快,今天管用的經驗,明天未必好使。
若是揣著一堆沒用的經驗,還覺得自己很牛,你糊弄誰呢?
很多人就是在危機發(fā)生后,被裁員、被新人比下去,才意識到學習提升能力的重要性。
巴掌扇到臉上知道疼了,鼻涕流進嘴里知道甩了,成了老員工的真實寫照。
02將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
而是沒學會如何學習的人
在過去,我看到過很多30多歲的朋友,經歷職業(yè)危機的事。
有些人遇到了坎,最后想辦法挺過去,后續(xù)反而越混越好;有些人則是被坎徹底堵住,看到的都是絕路,從此一蹶不振。
其實那些戰(zhàn)勝危機的人,并不是比咱們強多少;那些被危機擊倒的人,也不是比咱們差到哪去。
唯一的區(qū)別,就是能否喚醒自身對于學習的欲望,意識到知識的價值。
德魯克曾寫過一本書叫《知識社會》,在書中他曾提到:“在知識社會中,知識資本成為企業(yè)最重要的資源,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將成為社會主流。”
而我們當下所身處的環(huán)境,更像是一個“全球性的知識社會”。
比如我們平時所接收的海量信息,在資訊獲得傳播的同時,也帶動了國內外知識資源的互動傳遞;
比如國內外對于科技技術的創(chuàng)新進步,都會催生一大波,對于新型人才的需求。
就像以色列記者埃亞爾所總結的那樣:
如今,一位印度尼西亞勞動者的生計,取決于美國網站的供需關系。他使用的手機是中國制造、專利技術來自美國。
一名德國公民平時常駐柏林,但生活重心移到了另一塊大陸。他的生意、朋友、愛好并不在同一個城市。
而我們如今所從事的工作,所面對的業(yè)務方向,所接觸的眾多客戶,也會受到全球化的影響。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崗位競爭。
在過去,我們努努力爭取表現(xiàn)好點,就能在一家公司混個管理者崗位。平時若能把馬屁拍好,和老板混個臉熟,就能舒服干個幾年。
可現(xiàn)在呢,從進公司面試開始,我們就要面對985、211以及海歸名校畢業(yè)生的競爭。
就算獲得管理者崗位,拿到高薪,可老板那邊,選擇也很多。我們做的好,能暫時穩(wěn)住地位。若是做不好,分分鐘就會被別人所取代。
所以擺在我們面前的,已經不是學不學習的問題,而是我們必須要靠學習來提升能力,用知識跟上時代的步伐。
正如心理學家赫伯特·杰爾居埃所說:“將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學會如何學習的人?!?/span>
對于所有普通人來講,學習知識,在任何時候都是我們改變命運,戰(zhàn)勝危機的有效途徑。
這也是我們?yōu)楹我獙W習的理由。
03解決知識匱乏,如何成為終身學習者?
提到學習,有個詞估計大家都聽過,那就是“終身學習者”。
所謂終身學習,并不是說我們這一輩子都要保持學習狀態(tài),然后每天堅持學習的舉動就完事了。而是說,我們要將自己視為資產,把學習當成擴充資產規(guī)模的一種工具。
正如那國毅在《百年德魯克》所言:“知識工作者不是一種成本,而是一種資產,而資產需要不斷增值?!?/span>
這就像是巴菲特提出的價值投資,長期持有一家好公司的股票。后續(xù)的投資回報,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遠。
而學習,也具備這樣價值。它本身的屬性是好的,我們大家也都知道學習的作用。
但需要承認的是,學習的過程,確實會很累,也很枯燥。如果只是把學習當成機械式的重復行為,換做是誰都沒法長期堅持。
我們若想成為“終身學習者”,就要改變原有視角,別總覺得學習知識是一種負擔,而是要把它當做一種對我們未來的投資。
其次,對于具體的學習方向,我們可以參照德魯克所提出的兩個問題:
1)你靠什么得到現(xiàn)在的報酬?
2)你應該怎么做才配得上現(xiàn)在的報酬?
第一個問題,是讓我們對當前自身狀況進行評估??渴裁茨玫浆F(xiàn)在的報酬,這或許取決于我們的專業(yè)能力,或是靠運氣又或是其他人為因素。
如果我們是,實打實靠能力拿報酬,未來繼續(xù)提升專業(yè)能力,就是學習方向。
如果我們不是靠專業(yè)能力拿報酬,此時的學習方向,就應該在公司發(fā)現(xiàn)我們“才不配位”之前,盡早補齊能力缺口。
或者是在其他方向,嘗試做出新的貢獻。
并且,那國毅也在《百年德魯克》書中告誡我們:“一但知識工作者明確了自己的任務,就應該制定具體計劃,并為此負責。”
在臺前,計劃內容應當包括:
“我要把精力集中在哪些工作上?”
“對于我負責的工作可以期望獲得何種結果?”
“最后期限是什么時候?”
在幕后,學習內容應當包括:
“我需要學習哪些知識,才能趕得上本專業(yè)發(fā)展速度?”
“同事需要對我的專業(yè)領域了解多少?自己對他們了解又有多少?”
“我學習的知識,能在哪方面對公司和同事有所幫助?”
總而言之,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的工作,而工作是為了讓我們獲得更好的生活。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說:“人若甘愿當蟲,就不應抱怨被踐踏?!?/span>
如果在經歷危機后你覺得不甘心,當工作逐漸淪為平庸后你覺得不服氣,面對那被人輕視、被碾壓的現(xiàn)實覺得無法接受,那就別放棄學習這條路。
只要你愿意,知識在任何時候,都會幫助我們克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