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做事一定要有責任心,考慮周全,多想一步。這些不好的供應商,今天想著來賄賂我,沒有成功,但是如果換了一個人,很有可能又會在這些黑名單供應商上浪費時間和精力,栽跟頭?!?/div>
我的一個好朋友,是一家企業(yè)的分公司負責人。年紀雖然不大,卻能將一個幾百人的團隊管得井井有條。
問起他的管理秘訣,他說了一條讓我印象深刻:領導表揚員工前,一定要多想一步。
開始我特別不理解,我想,表揚,不是一直被倡導嗎,表揚這么好的事,干嘛還要多想一步。
他說,表揚一個人,很容易,但是如果不能多想一步,對一個人的表揚,可能打擊了另外的一大片。
很多領導,只是偶然看到了某個員工某件事做的好,就立刻表揚,但是,如果缺乏對具體情況的了解,如果這個被表揚的員工做的事,背后還有其他人的功勞,甚至如果這個員工就是個喜歡在領導面前表現(xiàn)的馬屁精,領導這種草率的表揚,會讓其他團隊成員心寒。
聽了他的話,讓我想起自己的親身經歷,在之前公司,部門有個員工,最大的本事就是巴結領導,平時活不干,但只要能邀功的時候,她都沖上去,往自己臉上貼金。
偏偏領導呢,又不明真相,每次都會順勢表揚她,還鼓勵大家多向她學習。
這時候,辦公室里其他員工的想法就可想而知,除了罵馬屁精虛偽,就是罵領導傻。
職場上,即便是表揚別人這樣看似容易的事,如果不能多想一步,看得更全面,也容易犯下難以彌補的錯誤,甚至讓之前辛苦的努力,付之東流。
普通的人,犯了錯誤,努力彌補。
優(yōu)秀的人,犯了錯誤,吸取教訓。
卓越的人,多想一步,避免錯誤。
2、多想一步,讓你抓住機會
2001年,一個叫蘇斌的大學生,陪同學在寧波的人才市場找工作,無意中,他看到一家叫阿里巴巴的公司在招聘,就投了簡歷。
結果面試完,HR告訴他,我們不招應屆生,我們只招有經驗的。
原本是陪同學來的蘇斌,也沒太在意。
但是,回到家,他一直在想,阿里巴巴說的是要招互聯(lián)網客戶經理,這互聯(lián)網,本身就是新興事物,有沒有經驗的人,也都沒做過,能有多大區(qū)別?為什么一定要有經驗呢?
于是,他給阿里巴巴發(fā)了一封很長的郵件,把自己的想法講給企業(yè)。
沒過多久,阿里巴巴的負責人就給他打來電話,邀請他去面試。
也許,在當初制定招聘啟事時,阿里巴巴自己都沒有想到,對這個新興事物,到底工作經驗是不是一個必須的條件,但蘇斌的進一步思考,他的一封郵件,不但讓企業(yè)重新考量了用人標準,也讓他們記住了這個應聘者。
最后,蘇斌順利通過幾輪面試,加入了阿里巴巴,成為中供鐵軍的第一批員工,并在阿里巴巴工作了12年,從普通銷售,做到了寧波區(qū)域經理。
即便是既定規(guī)則,也并非完美無缺,但我們大多數(shù)人,卻習慣了被動接受,而很難多想一步,抓住機會。
在《洞察:精確觀察和有效溝通的藝術》這本書中,作者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
戴夫是一家清潔公司的銷售經理,開發(fā)了一個大客戶,雙方談得十分投機,想盡快開始合作。
但是,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必須解決:早在戴夫之前,客戶就和戴夫的競爭對手公司,簽訂了清潔大樓的合同。
同一棟大樓,不可能同時使用兩家清潔公司,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成了關鍵。
一開始,戴夫只將眼光盯在如何終止這份合同上,卻始終想不到辦法。
就在他即將放棄時,他進一步想:有沒有可能,這份合同不終止的情況下,也能和客戶合作呢?
隨后,他咨詢了律師,找到了原有合同中關于最低服務費的條款:客戶只需使用那家公司每周50美元的服務,就不違反合約。
就這樣,客戶將整棟大樓的清潔工作交給了戴夫,而只讓那家公司每周打掃一天,每次支付他們50美元。
問題迎刃而解。多想一步,讓戴夫贏得了83萬美元的合同。
有的時候,看似已經陷入絕境,只需要讓自己跳脫出來,站在全局的角度,多想一步,就能找到解決方案。
3、多想一步,讓你變得專業(yè)
潤米咨詢的創(chuàng)始人劉潤,有一次到中國火箭院參觀,火箭院的梁書記問他:你知道火箭的直徑為什么是3.35米嗎?
劉潤回答:“因為要用火車運輸火箭,火箭的直徑是由火車涵洞的寬度決定的?!?/div>
梁書記又問:“那是什么決定了火車涵洞的寬度呢?”
劉潤答:“鐵軌的寬度?!?/div>
梁書記接著問:“那鐵軌的寬度是什么決定的?”
這下,劉潤答不上來了。
梁書記說:鐵軌的寬度,沿襲了電車軌道的寬度;電車軌道的寬度,沿襲了馬車車輪的間距;馬車車輪的間距,接近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所以說,火箭的直徑,是由馬屁股的寬度決定的。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面對梁書記的問題,可能一個都答不上;知識淵博的劉潤,已經非常優(yōu)秀,卻仍然被問住。
正如梁書記所說:“這就是做火箭需要的精神,不斷追問為什么,直到找到根本原因?!?/div>
專業(yè),就是比別人都想得多一步,就是不允許差不多,就是問到不能再問。
一個朋友的同事,也特別愛刨根問底,做什么事,他都問很多為什么。
開始,別人都覺得,這人咋這么矯情,干不就得了,問這么多。
但,漸漸地,大家就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先生”,和別人不同。
有一次,他們一組人,去客戶處做展示。會議中,客戶問了很多技術的細節(jié)問題,細到每個數(shù)具體是怎么得出的,前后的邏輯關系是怎樣的。
由于項目是由團隊完成,主講人并沒有親自參與所有細節(jié)的計算,所以很多問題答不上來,氣氛一度有些尷尬。
這時,那個“問題先生”暗示主講人,他可以解答。
之后,他有理有據(jù)、條理清晰地把客戶的每個問題都完美解答,贏得了客戶的信任。
平時的每一個追問,每一次“找茬”,在面對質疑時,都變成了他的專業(yè)和底氣。
專業(yè)和普通的差距,就是在這種“一想再想、一問再問”中,逐漸拉大的。
4、很多時候,我們總在抱怨,自己已經努力做到了最好,卻仍然不成功,總是得不到賞識。
這個時候,問題可能并不出在我們是否努力“做好了”,而是我們是否真的“想到了”。
遇到困境,試著跳出自己的固有思維,前后左右都多想一步,可能就會找到突破;
錯失機會,試著再想想是否已經山窮水盡,是否還有辦法曲線救國,就可能找到轉機;
面對工作,試著讓自己不再敷衍,刨根問底,慢慢地,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你也可以做到很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