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簡單直接的回答:高薪事少離家近。
這是上班族的共同理想,但老板們答應嗎?
站在職業(yè)人的角度,這個問題其實挺困惑人。一個人對工作的預期和實際做的事情會永遠處于一種動態(tài)不平衡中,合適只是一個相對的說法,因為:
第一、預期在變化。一份工作,在一段時間內你覺得適合,過了一個時間又覺得不合適,開始你覺得很新鮮,后來又覺得在無意義的重復……說到底,是因為你的預期發(fā)生了變化,而預期發(fā)生的因素,就是你的工作熟悉了、技能增長了、所要的東西多了、上升的沖動憋不住了……職業(yè)發(fā)展總是在不斷尋找新的出口,不是你能夠堵住的。
第二、客觀環(huán)境在變化。組織經營和業(yè)務在發(fā)生變化,身邊的同事進進出出,工作內容也在不斷變化,這些變化不可能不對你造成影響。原先你對這份工作很認同,但是當換了一個領導后,對你的要求變了,做事的風格不同了,讓你覺得再干下去沒有意思了……凡此種種。
無論是內在的預期,還是外在的處境,都在不斷發(fā)生變化。所以那種想通過一兩次短暫的面試就確信雙方是最佳選擇的想法很天真,就像談戀愛,開始兩個人都奔著過一輩子的想法,但適不適合,還得相處一段時間才能確定,很多人不就是“因為誤會而結合,因為了解而分開”嗎?
所以基于這一點,我倒是非常認同面試的時候哪怕雙方談的很投機,也要加上一段“冷卻期”,不要那么快做決定,這樣做反而會消除一些不切實際的預期,提升雙方的滿意度。
但是即便這樣,我們仍然要思考:究竟哪些東西是不變的?工作環(huán)境可以變,工作單位可以變,但是個人特質不能變、也不會變。就像你工作了許多年后,即便見過各種各樣的人,但是對方和你是不是同一類人,你一眼就能看出來。
1.你更傾向于喜歡與人打交道還是埋頭干活?
這個世界上的工作大致可以概括為兩大類:一種是管理型的,一種是專業(yè)型的。
專業(yè)型的工作,包含的職業(yè)范圍和職位類型很廣,無論是做研究,還是技術開發(fā),或者其他專業(yè)性很強的職業(yè),比如醫(yī)生、律師、教師等,都屬于專業(yè)型的。
管理型的工作,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帶團隊的,管理內容比較復雜,在工作中往往需要切換不同的大腦時區(qū),一會要研究分析,一會要檢查執(zhí)行,一會要溝通協(xié)調……對事對人,都要有一定的認知,這種難度是比較大的。一類是不帶團隊的,通俗來說就是“打雜”其實打雜也屬于管理,只不過是對事的管理,這類工作往往不被重視,很多人看不上,但要想做好,同樣需要很好的計劃統(tǒng)籌能力,甚至需要各方面的專業(yè)性知識,比如說秘書,不是打打電話、發(fā)發(fā)通知、端茶倒水那么簡單,要做到最優(yōu)秀的秘書,這是最基礎的工作,還要有一定的文字能力、察言觀色能力、計劃實施能力、隨機應變能力等等。
可以說,專業(yè)型工作需要的能力與管理型工作需要的能力是相反的。
專業(yè)追求深度和創(chuàng)新,管理追求秩序和規(guī)范;專業(yè)需要很強的專注力,管理需要很強的協(xié)調能力;專業(yè)不太需要關注其他人的工作,管理則正好相反,能否讓團隊產生業(yè)績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那么,具體到自己,這份工作是否適合自己,你首先得搞清楚自己,是喜歡琢磨事,還是琢磨人,還是說既喜歡琢磨事、又喜歡琢磨人?
喜歡琢磨事(專業(yè))的人,如果做與人打交道、搞交際的工作,那會非常痛苦。同樣的,喜歡琢磨人、與人打交道的人,每天讓他埋頭搞研究,他是坐不住的。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內向型的人和外向型的人總有適合他工作崗位的原因,沒必要厚此薄彼,你該是什么就是什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用處,關鍵就是對自己要足夠的了解,以及更傾向于干哪一塊。
2.你是否享受到工作帶來的樂趣?
前不久,世界科學領域巨獎“突破獎”揭曉,畢業(yè)于北大的兩名80后中國數學家惲之瑋和張偉獲得了“新視野獎”。
作為數學家之一的惲之瑋曾說,他消遣的方式是欣賞其他人的數學定理……很多人看到這一點,都覺得不可思議,一般人看到數學定理會頭疼,數學家看到數學定理感覺很舒服,這就是學神與一般人的區(qū)別,人之蜜糖你之砒霜,你不是惲之瑋你就無法理解他的消遣方式。但是他的這句話也帶給了我們啟示:你能否享受自己這份工作?
遠的不說,就拿我們公司來說,對一些專業(yè)性較強的崗位人員面試時,有一個問題必定會涉及到,那就是看你是否熱愛自己的工作。怎么判斷呢?我們會通過一些觀察和提問來了解,比如說,面試一個產品經理,我們會就時下某個熱點產品,讓對方從專業(yè)角度給出看法和評述,并且最好能提出改進思路,我們會從對方的見解當中發(fā)現他是否熱心自己的專業(yè),是否勤于思考。
很多人覺得工作很痛苦,不愿意投入精力和熱情,那就很難把工作做的很專業(yè)扎實,也可以說他不是很適合這份工作。是否喜歡一份工作,有幾條比較重要的指標:
⑴沉浸感。
很容易進入工作狀態(tài),也很容易沉浸在工作中,在工作過程中他能夠感受到工作對象給他的反饋,就像打游戲一樣,不斷的得到即時反饋——又消滅了幾個怪獸,又得到了幾個裝備,又獲得了多少獎勵積分。他喜歡那種感覺,哪怕是掃地擦玻璃,他也享受地板變干凈、玻璃變透明的過程,就像余華小說《我膽小如鼠》的主角,哪怕做一份清潔工,也很喜歡自己的工作,每次都把自己的車間打掃成全廠最干凈的車間,哪怕別人笑話他也依然故我。在工作過程中享受到樂趣,這就是沉浸感。
⑵消遣。
我們平常的消遣,就是通過休閑活動放松身體、放松精神,讓我們的情緒和情感得到慰藉。很少有人把工作當作消遣的,但是一個人的提高卻往往是從消遣工作(思維的樂趣)開始的,這也是為什么看同樣一件事情,有的人浮在表面淺嘗輒止,有的人容易深入進去的原因。人們總是在大腦里給自己預設一道杠杠:費腦力的事情不好玩。因為覺得不好玩所以就懶得深究、懶得動腦,結果腦子就越遲鈍、越不好用,就越無法享受思考的樂趣了??梢哉f,把思考當消遣是有門檻的,只有勤于動腦的人才能越過這道門檻。
⑶職業(yè)病。
對一件事情的看法,會有多種角度,不同專業(yè)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關鍵要看你有沒有專業(yè)敏感度,即所謂“職業(yè)病”。而專業(yè)敏感度的培養(yǎng),不僅在工作中,更是在平時的非工作時間,是否有專業(yè)視角,是否把工作放在心上,是否成功養(yǎng)成了職業(yè)病式的思維模式。
所以,判斷一份工作是否適合你,得搞清楚工作中的哪些部分是需要費腦力的,哪些部分是純粹機械重復的。如果你不喜歡動腦,工作內容穩(wěn)定不變的崗位適合你,如果你喜歡動腦愛琢磨,那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性強的工作也許更適合你。
3.你能否區(qū)分工作本身和環(huán)境因素?
一份工作是否適合你,不僅要考慮到工作本身,還要看環(huán)境因素。
就像我做產品經理,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從多個角度來研究一個產品,但我不喜歡在工作過程中總是被打斷、總是被指手畫腳,說你該這樣做、該那樣做,以至于最后被改的面目全非,背離了原先的設計初衷。
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更令人痛苦的事情,就是你在這些工作當中不能自由掌控自己的時間,你所從事的工作,沒有體現你的創(chuàng)意和意志,你只是覺得從公司拿了錢(工資),就得把時間賣給公司,于是你必須作出妥協(xié),這一點讓人很難受。
當然,如果你足夠財務自由的話,就不需要再聽上司的,因為你已經沒有了上司。
從這一點來看,其實你并不是不喜歡你的工作,而是不喜歡你的公司或上司,你需要尋找的不是適合你的工作,而是適合你的平臺和伯樂。
有時候你之所以覺得不適合這份工作,是因為你感到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你被職位角色所囿,并不是工作本身帶來的,要是這種情況,干嘛不換個地方試試呢?